《周处除三害》:暴力背后的救赎与反思

期次:第495期       查看:7

《周处除三害》这个片名的灵感来源于《晋书·周处传》和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这两部古籍。这个名字也决定了电影的整体故事走向,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以为自己生命将尽,于是决心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罪犯并借此扬名的故事。影片融入了很多现代电影制作手法,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。影片的音效和配乐也同样出色,片中配乐《新造的人》一度爆火,悠扬动人的旋律和紧张刺激的处决场面相得益彰,浓浓的反差感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

影片演绎了现代版的“周处除三害”。影片伊始,主角陈桂林想要杀掉另外两个通缉犯的动机是他的名利心,是因为他对于名利的渴求,这一段里的他犹如典故里的周处,为民除害的动机是自己的私心,对于社会而言依旧是一“害”,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做出了“除害”的行动。

他在剧中说:“我不怕死,我怕的是死了之后无人记住我”,因此他一直用作恶的方式让世人记住他。但在他的行动中,他遇到了程小美,他对程小美释放的善意让他在程小美的心目中拥有了“善”的形象,这也是他的善恶位置模糊的开始。自此之后,他意识到了除了作恶以外行善也可以让人们铭记。

而他的转变在他除掉林禄和这一“害”中最可以体现,他在杀掉林禄和后听到歌声折返回去,不愿留着邪教信徒祸害人间,于是他举枪替天行道。在这一幕里尽管陈桂林依旧是暴力的,但他已然很难再被用恶或者是害去定义了,他处于善与恶中间的灰色地带,他的初心是善的,是要阻止邪教为祸人间的,但他的行为却是暴力邪恶的,是不被道德与法律所认可的。

这时他已然和典故里的周处一样,除了“两害”,并在最后意识到自己是最后一“害”。这时的他终于在悔恨中醒悟,认识到了自己的恶。醒悟的陈桂林已经走向了除自己这一“害”的终点,他前去自首,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他与前两个恶人不同,他有良知,他最终醒悟,他认识到自己的恶行必须承担后果。

影片也有许多隐喻,一说“三害”代表“贪”“嗔”“痴”三害,心有所执成“贪”,求而不得成“嗔”,深陷其中成“痴”,影片寓意深刻,内涵丰富,但最闪耀的内涵无疑与“善恶”有关。它告诉我们,人不怕犯错,但要及时醒悟,及时停止、及时改正并承担后果且做出补偿。有种说法说:最终行刑时打的是心脏,而“贪”“嗔”“痴”都是来自于被色相欲望迷惑的心之“三毒”,贪心、嗔怒、痴怨,这也警示我们要修身正德,避免被“三毒”所害,也许心有恶念是本能的体现,但自控行善更是人性的升华。

总的来说,《周处除三害》是一部制作精良、情节紧凑、主题深刻的电影,值得观众一看。它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,更是对人性与成长的深度探讨,足以为观众带来一次难忘的电影体验。

(文/李信淳 图/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官方微博账号)